“王医生,患者心电示波转为窦律,意识也恢复了,我们成功了!”紧盯着除颤仪的护士赵艳艳激动地说着。
时间回溯到2020年11月12日16时54分,朝阳区八里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在岗位上忙碌着,突然一名男性老年患者推门而入,诉咽部至胸骨上窝后疼痛难忍,伴全身大汗。
急诊值班医生王静询问病史的同时扶患者躺在抢救床上,呼叫护士准备抢救物品,并同时完善生命体征及心电图检查。
***次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但根据经验判断患者心肌梗死可能性极大,医护配合马上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开放静脉通路,同时向患者交代病情,联系家属并呼叫120准备转院作进一步诊治。
在120医生询问病情时,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并伴有全身抽搐,心电示波:室颤。
“患者室颤,立即除颤,双向波200J”,医生王静大声地下达着医嘱指令。
“充电完成、除颤!”护士赵艳艳熟练地配合着,胸外按压5个循环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每一名在场医务人员都焦急地等待心电示波的改变……
据了解,患者在意识丧失前多次提到自己疼痛好转,不是心脏病,只是咽部不适,拒绝呼叫120及联系家属。因担心家中生病老伴,要求开点药就回家。患者猝然意识丧失,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6分钟,如若有一丝犹豫,除颤不及时,心肺复苏稍延迟,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日,王静医生对病人进行了随访,患者在民航医院经过抢救,已做心脏支架植入术,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在监护室住院治疗。
抢救病人得以成功,得益于院前院内的无缝对接,也得益于医生护士救死扶伤的使命感。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真正做好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未来,中心还将在平时加强急救操作培训及考核,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应急救治能力。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