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对于兰州市铁路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白聪达来说,很特殊。
从1月21日接到指令,到季节再次进入寒冬,疫情防控是这300多天里不变的主题。
每一天,又能具化成很多数字:***忙碌时,一天接待集中隔离人员210人、采集咽拭子210人;一天消杀房间80间、160次;2小时统计一次集中隔离人员情况;每天上报各类数据20余次……
琐碎、繁杂,是疫情防控中基层工作的***直接体现,但荣誉并没有因为工作平凡而忽略他们。
近期,由中央文明办、国家卫建委联合主办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评选中,白聪达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等300名医生一起,接受国家的表彰,他也是我省此次***获得表彰的医生。
“疫情来了,多做一些准备总没错”
1月21日下午五点半,白聪达接到了城关区卫健局紧急会议通知,全区进入疫情防控紧急状态。
回到中心后,他紧急储备了一批防疫物资。这批物资,在中心后续工作的开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铁路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兰州城关区医院同在一栋楼,从疫情一开始,中心人员就与医院的人员打通管理,医院设立了发热门诊、预检分诊。
在中心的医护人员里,女同志居多。疫情防控任务繁重,发热门诊需要人、辖区群众居家隔离管控需要人、兰州市天水路汽车站防疫工作点也需要人。
白聪达忐忑着给同事打电话,接到的回复都是:“没问题。”
现在想起来,白聪达满是愧疚,“有位女大夫从进发热门诊开始就和孩子隔离了,后来我们直接进了隔离点,她近90天没见到孩子。”
疫情刚开始,大家都有些理不出工作头绪。白聪达说,我们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加紧开展防护服穿脱、消杀溶液配比等培训。
充分的准备是为了接下来的硬仗。
“今天进点,不知道哪天能出来”
3月15日,白聪达接到通知,带领中心工作人员进驻城关区隔离点星程酒店,这里主要执行入境人员的隔离任务。
3月16日中午12时,中心14名医护人员全部到位。由于工作人员也是全封闭管理,白聪达说:“我们都不知道今天进点,哪天能出来。”
从那一天起,由铁路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独立负责的星程酒店隔离点整整运行了20多天。9层楼的酒店,14名医护人员,***多时207名隔离人员,工作量不言而喻。
***初三天,白聪达和同事每天接待入住隔离人员到半夜,还没休息一会,又得应对新一天的工作。
***多一天,近200名隔离人员入驻,登记、测温、发放物品、房间消毒、餐食登记、微信联络、身体状况监测……
同样的工作,一天内得重复200多次。
中心20多岁的小姑娘,背着三四十斤的消毒桶,从1楼到9楼逐一消杀,一趟下来汗流浃背。
200多人用餐,是个大问题,光餐前统计就够“烧脑”。几号房今天吃几餐,几号房需要清真餐,几号房需要早餐不送晚餐……
每天都隔离在酒店,见不到亲人孩子,白聪达怕同事们情绪有起伏,就抽空带着他们在楼道里做做游戏,平淡枯燥的日子,也被他们过得有点滋味。
“疫情不退,我们不撤”
4月10日,星程酒店圆满完成隔离任务撤点。白聪达又接到命令,带领一部分同事转战瑞达酒店隔离点。还没来得及回家的他们,直接被一辆救护车拉到了瑞达酒店。
这里的情况更为复杂。当时正值全国复工复产,很多外省籍务工人员回到兰州,***站就要先到瑞达酒店进行核酸检测。
在这个隔离点,人员往来频繁,大部分隔离人员入住半天或一天时间,拿到核酸检测结果后,便可离去。但是他们复工心切,工作开展起来异常艰难。
白聪达苦口婆心,耐心地劝解每一位隔离人员:“我们唯有耐心开导,才能让他们配合理解我们的工作。”
由于人员流动性大,隔离人员就算只住半天,所有的流程也都得走一遍。曾有一天,解除留观200余人,同时入住隔离点200余人,信息登记、报表整理、房间消杀的工作量激增。
中心办公室负责人丁雅月负责信息登记和报表整理。那段时间,她在电脑桌前一坐便是十几个小时,一条给隔离人员的群发信息发出去,好几个小时都在不停地答疑解惑。
“疫情不退,我们不撤”,是白聪达和同事共同的心声,他们虽未身处隔离病房,与新冠病毒正面“交手”,但却一直都在疫情防控一线,守护着抗疫大后方。
300多日的工作,虽然琐碎、繁杂,但却尽显基层医护人员的奉献敬业。白聪达说,这样的日子继续多久,我们就一直坚守多久。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