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网底,是政府履行提供基本卫生服务职能的平台。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建设,可促进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等基本诊疗需求就近在社区得到解决;同时可更好地为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小组活动提供指导和支持,向附近的学校、园区、楼宇等功能社区提供针对性的卫生健康服务。
经过多年建设,目前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具有宽敞的规范化医疗场地和标准化的医技人员配置,其执业登记大多均已具有全科、中医、康复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预防保健、妇儿保健、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等基本临床诊疗科目。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医疗保健已开始从个体向群体转变,因社区卫生服务可为社区居民就近提供疾病群防群治的措施和方法,故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成为社区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服务主体。
上海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水平,与社区居民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和期望还存在较大的距离,社区患者大多还是倾向于去大医院就诊。目前,上海各大医院的门庭若市、社区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政府投入的大量社区卫生资源难以得到很好的利用。如何做强上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效其提升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质量和人气,还需要有关各方共同努力设法解决。
为此建议:
长期护理床位可酌情突破原定限制。2020年,上海60岁以上户籍老人已达570万人,约占城市常住人口23%;高度老龄化的社区需要大量的康复、护理等慢病床位,而上海各中心城区的长期护理床位目前普遍 “一床难求”。应鼓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其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相对宽裕的社区卫生服务场地,努力添置长期护理床位,政府管理部门应参考民政基本养老床位设置给予补贴;对于供需特别突出的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长期护理床位必要时可酌情突破原定按户籍老年人口的0.75%配置(约每千人口1.6张)的限制。
引进各类相关专业人才,形成各自的社区医疗服务特色。上海的各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处不同地域,其周边的医疗资源和社区居民医疗健康服务需求存在客观的差异。目前上海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设置一致,高度同质化服务功能设置既难以满足社区患者的不同需求,也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竞争和发展。建议各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根据各自服务区域的不同需求,分别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建立有效的绩效激励机制,按需增设外科、妇科、儿科、口腔科、眼科、精神(心理)科等相关科目以及所需的各种子科目。在打造差异化竞争格局的同时,为二、三级医院专家能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提供方便。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3至5年内应争取能形成1至3个社区医疗服务特色。可以依托这些社区医疗特色服务人才梯队,为进一步承担国家和上海市社区卫生特色教学(培训)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借助市场化力量来推进社区医院的临床诊治能力的提升。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分别根据其既定的工作建设需求,科学设置和调整其现有的医技部门功能设置。对于社区医院开展特色临床诊疗中所需的相对特殊,以及存在有外送时效问题的部分临检项目,可有序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自行开展相关业务,或外送其他医院及第三方临检公司进行检验,要充分利用市场化力量来推进社区医院临床诊治能力的提升,发挥好区域医疗中心作用。
尽快建立分级诊疗相应的考评机制。“医疗联合体”起源于上海,其初衷是要通过整合区域内三级医院与一、二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资源,希望能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合理就医秩序。但长期以来,顶级医院存在的“虹吸效应”往往让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缺人才”的困境。为有效推动医联体持续规范发展、构建完善的区域分级诊疗制度,亟待建立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横向延伸”长效常态机制。建议政府管理部门尽快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合理量化对“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评价,并将其作为对医联体牵头的三级医院领导的绩效考评主要指标,争取尽快能将“虹吸效应”转为“输血功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